本文章信息
作 者 資 料
作 者 主 頁
作 者 郵 件
我 要 收 藏
打 包 下 載
發 表 主 題
 >> 廖錦棟的簫古調世界『 銳鋒氣鳴 』習慣uv吹口的唐口風問題

習慣uv吹口的唐口風問題

(這條文章已經被閱讀了 2637  次) 時間:2005年10月18日 11:20:11 來源:文松

很多習慣一般洞簫的人,學習吹尺八或唐吹口簫,普遍都吹起來音高偏低,音色也比較悶,原因在習慣問題,這習慣關鍵有三:

1.簫與唇的位置關係
一般洞簫室內溝吹口,雙唇中線對準洞簫外緣,吹口缺角外緣接近於洞簫外緣,氣角度是往斜內溝吹.如此習慣一拿到外切吹口,一樣放置位置,吹口會接近下唇,被下唇擋住了一半,不是吹不出聲,就是吹聲小而低,簫放置太低也!外切吹口的吹口線在緣周接近1/3處,因為被切去了接近1/3,若還是放在外緣就是偏低了,因此需要讓雙唇中線對準外切吹口銳利邊線,然後簫放下45度左右,吹口自然出現,直直吹出就會有聲音.

2.入氣角度
延續放置簫與唇的關係正確後,唐吹口簫的入氣角度與uv吹口有很大差異,就是上下唇的互動關係,唐吹口比較屬於平吹出,uv吹口需要稍往內吹,一般習慣uv口風的人,若一樣內吹法吹唐吹口,會讓音色壓扁,悶而帶點雜音,讓開口率降低,音準也會偏低.

3.氣束
唐吹口需要較寬的口風,但一般人一放寬口風就會覺得費氣,那是均勻度的問題,上下唇的開口,理想是扁弧線條開口變化,開口兩邊都是尖細的形狀,透過雙唇的開合,變化出氣厚度來變化高低音,或音量變化.

一般習慣uv吹口的口風比較集中,切吹口沒有充分掌握大弧度吹口,要吹出開闊的唐吹口音色尤其深疊共鳴是不容意掌握,甚至一直吹不出完全音色.

文松 發表於: 2005年10月18日 11:22:04
簫浚:
小輩愛唐吹口,也愛龍咀鳳咀,大家多點嘗不同吹口,對口風鍛鍊也有益處~
推一推...

半狂生:
再說一遍。我想在練習的時候,口風要能鬆能緊,角度和位置也要能隨時調較,吹奏時,不憑口部的感覺,只按耳朵的帶領,追求最好的音色,而口部是不自覺地配合。
客套的說話不重複了。

簫浚:
好像走路的雙腿~
小輩也希望達到如此靈巧呢

半狂生:
我覺得要對自己有要求,人生才會有進步,同樣,唯有對簫的音色有要求,簫藝才會有長進。道理是這樣,但知易行難,所以這是對自己長遠的要求。
此外,我還有一種看法,未知文松兄是否同意,就是自從得了那把唐吹口簫之後,很少吹U吹口的洞簫,偶然吹一下,真的很不習慣,有時還吹不響呢,但對吹北簫卻沒有明顯的影響,一會兒便適應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