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簫古調論壇 
» 遊客:  註冊 | 登錄 | 會員 | 統計 | 幫助

RSS 訂閱當前論壇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4  1/3  1  2  3  > 
       
標題: 归合问题  
 
耕海人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40102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3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13-11-21
归合问题

  看了文松老师许多做箫的贴子,心动手痒也动手做了几支,也学着磨内管,磨来磨去,声音粗鄙难听,试着找找做共鸣箫的方法,可翻遍了关于做共鸣箫的帖子,只说其然,不说其所以然,问的急了就说是要自己多做自己悟,既然悟就能得道那还要老师做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什么不教,只叫悟,学生如坠五里雾中,如何悟?

  是不是老师画出个箫内径的大体形状,哪里应该粗,哪里应该细,学生也好照葫芦画瓢,画得多了,也就悟了。

[ 本帖最後由 耕海人 於 2013-12-6 08:03 編輯 ]
2013-12-6 08:02#1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頂部
 
文松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861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6-6-19
來自 台北
一樣的資料,有些人獲得很大幫助,努力實踐下達成相當的成果,繼續努力可以持續的進步,
我也一樣持續在實驗與驗證,還是有進步空間,開展更多的可能;而我的學習過程中從沒有數據,
都是理論與概念,從理論概念中去實踐歸納去發現新領域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不可能不勞而獲,也不是沒有方法亂磨只憑機會要遇到,那是緣木求魚;
一定要深入原理,勤於實驗比對,紀錄變化與影響,所有書本與資料都不能依靠,只是可以參考;
自己體驗的才是明確的,不是原理不對,而是變數很多,每一種狀態都有不同結果,自己要客觀比對,
更重要一點是吹奏的客觀性,它決定前進方向,錯誤的吹法也會找不到正確方向

再談歸合泛音列重疊方法,就談一個筒音,可以吹六到七組泛音列倍頻,
六組的泛音列在管徑中有多少個影響點?若平均一組波四個點來算就有24個點有影響,
其他音孔若用三組來估算,七個音孔21個波組,一個波組若四個點又多了84個點,
實際上更多點影響簫聲的共鳴重疊度,哪裡要大哪裡要小沒有絕對的,
有人參考尺八,長笛又如何?那其實只是一種狀態,因為事實上變化很大,你若模仿也可以,
但得了共鳴失了共振,因為竹子有其獨特條件,我的做法沒有固定的管徑大小,曲線模式多元,
才能兼顧共鳴與共振通透特性

能從我的理論獲益,我很欣慰!無法獲益也是隨緣,我的分享提供有緣人有心人,不是我喜歡做老師,
簫的性能與音色發展,更多人體驗了,簫的世界會改變,這時代更需要多重聲波共鳴簫帶給人心靈的
寬廣祥和與平靜,而不是以單聲波為主的簫聲的孤單與哀怨




平生鍾愛風流古
會曲知音絃管鳴
淡看人間名利事
琴書山水寄閒情
www.donsiau.net
2013-12-6 09:13#2
查看資料  Blog  發短消息  頂部
 
xfxxfx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39813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4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13-9-23
來自 江西南昌
说得好∼因形颂势∼应势导音一切因势成音皆由理论获益∼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有特色的音韵来赋予洞箫更多的人文与时代的内涵
2013-12-6 19:28#3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QQ  頂部
 
耕海人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40102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3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13-11-21


QUOTE:
原帖由 文松 於 2013-12-6 09:13 發表
一樣的資料,有些人獲得很大幫助,努力實踐下達成相當的成果,繼續努力可以持續的進步,
我也一樣持續在實驗與驗證,還是有進步空間,開展更多的可能;而我的學習過程中從沒有數據,
都是理論與概念,從理論概念 ...
  我就知道,说了也白说,老师的解释使现有的归合迷雾更增加了厚度,我知道,同行是冤家,教会学生饿死师傅这些古话,现实中也是一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秘密,不能对外宣讲的,一讲就没有秘密可言了,佛曰不可说就是这个道理,这跟古时候老师教学生,总要留下一两手绝活不教,这人的悟性有差异,要是都要走去摸索、去悟的路,人生有限,把前人的路都重新走一遍,这社会如何能进步,要是学校里教的每条定理都要自己去重新发现、发明,那还要学校做什么。人类的进步不都是踩着前人的肩膀上攀登的么。
  学生口直,得罪之处还望海涵。

[ 本帖最後由 耕海人 於 2013-12-7 06:24 編輯 ]
2013-12-7 06:22#4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頂部
 
文松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861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6-6-19
來自 台北


QUOTE:
原帖由 耕海人 於 2013-12-7 06:22 發表


  我就知道,说了也白说,老师的解释使现有的归合迷雾更增布O一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秘密,不能对外宣讲的,一讲就没有 ...
我已毫無保留的講出我的體悟,若有人能在我一開始學習製作時就提醒我講過的這些體悟原理,
相信我最少可以節省三十年的摸索;請搜尋一下網路上至今有誰有如我這般毫無保留的分享?
哪一位製作家願意說出他的體悟道理?哪一位演奏家願意無條件說出他的吹奏的關鍵技術?
我還自掏腰包建置網站主機,家中24小時開機提供服務,我早可以停止分享,觀念傳播階段已經完成,
自己過山中閒逸生活,我從來也不需要靠賣簫或演出就可以很富足,名利對我一點吸引力也沒有,
淡泊生活我一切無缺

傳播濃淡簫聲美學是一種理念與志趣,具有歷史意義,也廣結知心同好,松雲廬已成簫韻基地,
日益眾多加入學習的新舊朋友,來自海內外都有,逐漸受到關注與重視,對功利與壓力的時代有幫助,
而我也樂再其中!

製作簫與吹簫一樣沒有捷徑,就是要踏實的練,深入體悟奧妙,即便我當今製作已累積很多經驗,
仍然朝著歸合之路走,一把簫手工調整歸合,直到聲波相生,流暢濃淡操作與豐富動態張力,
依然需要耗費很多時間與體力,但體會其道,便離苦得樂

我不會怪你,不斷會出現想走捷徑的人,料想我有何密招不宣,這時代的價值觀已經改變,
不懂珍惜道理、原理,不練功夫,只想絕活妙招,速食主義抬頭,傳統美德消失,真是可惜!

你的名字取為耕海人,若是懂得耕海,當是深入領域,踏實耕耘,並把自己的收穫與體悟道理分享

佛說不可說的意義:言語道斷,學佛不流於僅在言語論述,須實修於行,避免滿口佛禪,行住坐臥離道




平生鍾愛風流古
會曲知音絃管鳴
淡看人間名利事
琴書山水寄閒情
www.donsiau.net
2013-12-7 07:22#5
查看資料  Blog  發短消息  頂部
 
箭箭勾魂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40029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5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13-11-7
自己不去行,只學理論,弄個博士,一點用都沒有。古代學習都是要有師承的,和現在學院派的教學有本質區別。你沒到那境界老師對你講了你也不明白。文松老師快出書啊,看書比看網頁更實用便捷。

[ 本帖最後由 箭箭勾魂 於 2013-12-7 15:00 編輯 ]
2013-12-7 14:58#6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頂部
 
听云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25754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49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11-3-31
來自 山东潍坊
有感

我习吹、制洞箫三年有余,专注短、无尾制作有一些体会。偶和共鸣效果,是内径组合,可以很多种组合形式,达到相近效果。修磨内径的奶牷A不是能够说清楚的,那种体验很是综合。口风是检验的基础,理论是向导,气、指、口、音高、音色、震动是综合判断得出的处理方向(这是丰富经验的积累判断结果),会因一处的调理,而改变整体管径的结构关系,还会因此改变带来一些变化(呈减少趋势),不是一就而就的。故廖师傅就是详细细的告诉你,也没办法,他也不知道下一个问题出现是啥,反而会形成误导。



制作+控制=好听
2013-12-7 15:18#7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QQ  頂部
 
子痴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14439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31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10-7-22
來自 湖南株洲
其實文松老師早就已經把最關鍵的地方告訴我們了:好的音色來自泛音列的歸合,而要達成這個目標,需要客觀與精密的檢測。
老師幾乎從來不指導具體問題,因為同一個問題可能是由很多種原因引起的,可能說得具體了,反而會誤導,也會禁錮思維。
我也曾埋怨老師太過保留,但隨著學習的深入,越來越發現老師是對的。

[ 本帖最後由 子痴 於 2013-12-7 20:28 編輯 ]
2013-12-7 20:26#8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QQ  頂部
 
yuanchi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38975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255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12-8-31
來自 台北巿
道德經41章有云: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這篇的第一段,是20多年來我最有心德的。

下士聞道時,不知是道,不信是道,充滿懷疑而大笑。耕海人在製作簫的體會,想必仍處於下士的狀態,聽不明白反指責文松老師保留。

我想要聽懂文松老師的說法,除了勤作以外,可能要好好學習一下普通物理學中,關於波動的章節吧。幸虧大一時曾修了一學年6學分的普通物理學,不然還真看不懂。

高中時(1988年)拜讀趙松庭老師的著作-笛藝春秋,關於笛子的音律計算,開管閉管的不同,就必懂一些物理學,不然一定不能完全明白。

文松老師的簫這麼棒,是很多條件的總合,科學及物理是其中一要件!
2013-12-7 23:50#9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頂部
 
林柔壯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6842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6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09-7-30
Yuanchi兄說的真好
這裡我也給耕海人一些建議
~做簫前應先學會吹簫 我不知道你吹簫造詣如何 是否明瞭文松老師所說的緩急兼具氣流運用以及自然不緊繃的口風 如果還沒學會如何檢測品質 就算拿一管文松簫讓妳吹也吹不出好音色 更遑論制簫   
~泛音列歸合的理論你到底懂不懂 泛音列歸合也需要一些工具 不知道你準備好了沒
~你說讓老師劃一曲線圖 讓你依樣畫葫蘆 這話實在太外行 每一支竹子內徑大小都不同 厚薄不同 彎曲度不同  甚至不同種的竹子 密度也不同 根本沒有固定曲線 文松簫內部曲線之精密是你無法想像的 曾有日本人拿文松簫剖開想依樣制作 結果根本無法模仿
~佛說不可說 是說別說太多要從實踐上著手 在網路上我已經沒有看到像老師這樣公開的教導 這樣的心胸實在是讓我們敬佩 我想你是誤會了




林柔壯
2013-12-8 10:44#10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頂部
 24  1/3  1  2  3  > 
       


  可打印版本 | 推薦給朋友 | 訂閱主題 | 收藏主題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4.1.0  ©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7794 second(s), 9 queries

所有時間為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5-5-13 06:28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臺灣古調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