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簫子
新手上路

UID 56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138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06-7-14
|
明暗传灯录.
明暗传灯录.
这是我的尺八大师兄所作的一些记录. 相信一些道理在笛箫里也是通用的.
转过来大家玩味. :)
明暗传灯录 (一)
如是我闻 久寻竹材不得 一日师至 问 尺八因何以竹为管 别材可用否 师曰 尺八之所以竹为管 盖取竹之虚心 有节 音色温润 谦谦有君子风 纯用天然 不假雕饰 此亦明暗尺八精神所在 其他材质偶有为者 然非常道 终不大兴 况材质不同 音色相异甚大 汝只要用心吹 勿作非份想 因缘和合 竹材自有 切记切记 吾闻师言 如饮甘露 欢喜信受
明暗传灯录 (二)
男人对男人讲过的话 冢本松韵师 东瀛人 因慕虚无僧吹管 其音绵绵不绝 百思不解 辗转相寻于中国 得遇江南笛王赵松庭先生传循环呼吸法 终得入室 位列门墙 不期 相识三载 赵先生驾鹤西归 临终嘱师 望尺八能够回传中国 师欣然应允 自此 师每年来中国二次传授尺八 不取分文 赠送尺八 往返机票 住宿 吃饭 一切自理 不觉八载有余 赠尺八无数 坚持吹者可数 然师不改初衷 一如既往 有人不解 问师 如此辛苦 究竟为何 师笑曰 男人对男人讲过的话要算数的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噫 师五十年人生得一 信 字 梗梗清骨 沁香若梅 不知当世有几 你我又当如何 感慨系之 缘笔以记 与诸仁者
明暗传灯录 ( 三 )
不是音乐家 西元二零零五年九月台湾友人邀师赴台交流 其间有尺八和洞箫合奏一目 示以简谱乐谱 师茫然 余不能解 问于师 师曰 明暗流尺八 以此竹管调养身心 注重口耳相传 曲谱亦是指法谱 有自己一套非常严格的教授方式 弟子 师父须经三年相互观察 达到心心相印 方可传授 经过初 中 奥 彻 四个阶段的训练 到完全掌握竹管吹奏方法和心法传承 一切音声从吹者心中自然流露 心自清彻 天地感通 故此竹管不是乐器 是法器 吹管之人也不是音乐家 乃一籍音声修行的行者-----虚无僧 吾闻师言 如梦方醒 不敢怀私 述于有缘
明暗传灯录 ( 四 )
万法自然 苦于尺八携带不便 见琴古流演奏家和田先生所制尺八 中分二段 欲仿效之 请于师 师曰 琴古流虽源于明暗流 但其尺八制作和演奏方法及应世理念已发生很大变化 尺八中继应用缘于日俄战争 很多士兵怀着 风萧萧兮 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 不复返 的思乡之情随身带着尺八 为方便携带 做成二段 相接处称中继 后来被琴古流 都山流等一些现代尺八沿用至今 中继的使用 因竹纤维不连 造成声音中断 内壁铸树脂 没有了风吹竹林的声音 这都要那些心极静 对声音极敏感之人方可感知 然明暗流(特别是明暗对山流)籍于宗门理念 倡导万法自然 不事雕琢 故不用中继 竹管内壁不浇铸树脂 每支尺八均可直立 旨在赋于尺八竹子自然之天性 长于土合天地之气 做成尺八合吹者心气 天籁之音 遍彻法界 吾闻师言 百感交集 悲夫 自以过人处 实违师远矣 记于此 与同道共勉
明暗传灯录 ( 五 )
天籁之音 昨日于友人处得一竹 按比例裁制 小心收拾 反复调理不下百次 音声终不发透 不解 请于师 师曰 明暗流地无管制作 虽有比例格式以备参考 然非定式 要灵活运用 首先要据竹材弯直 长短 粗细 厚薄 韧性 硬度 纤维密度 再决定歌口斜度 深浅 按孔大小 边角方圆 内径比例变化 由其质地特性 把竹管音声充分导引出来 名 做活 要敢于把自己最满意的竹管做坏 按孔等距表一切法平等 无论吹者气息多大 使其皆可容纳 音声之宽弘 清亮 沉厚 直接体现制管者心量大小 心思细密程度 故每支竹管只有他独具的音声 没有标准调性(其他流派可在浇铸内径时控制内径变化定调) 竹管发出的是风 雨 雷 电 水流 钟 鼓 等一切自然音声 非西乐之刀 来 米 伐 每支竹管随其因缘找到主人 吹管者用心呵护 吹奏 朝夕相磨 心气相感 物我一如 竹管传递着行者的心声 从内到外 及至每一纤维 吾闻师言 当下轻安 言语精采处 每每触及心灵
明暗传灯录 ( 六 )
东方魔笛 一日 师被邀与中国箫笛演奏家 西洋长笛演奏家同台交流演出 其间一著名作曲家很想把老师所吹之曲用现代记谱法记谱 师欣然应许 一曲吹完 作曲家茫然 一气吹下 数音共鸣 根本无法记谱 师连吹数遍 遍遍相异 作曲家大惑 请于师 师笑曰 明暗流假竹管以养心性 注重吹管者当下之感受 非以此取悦于人 之所以指法谱相传 每曲记载着贤者对人生的真实体验 主要体现音声无常 无始 无终 实相无相 口耳相传 所传者 心也 吹管者心身 因天时 地理变化而变化 又竹管依竹之自然天性而制 无固定调性 竹性不同 制管者不同 吹管者不同 故口风缓急 气息长短 节奏快慢 音声高低 念念心境 刹那刹那不同 音声发生着甚深微妙变化 听闻师言 作曲家恍然大悟 赞曰 此竹管真东方魔笛也 有感于斯 记于此 聊博贤者会心一笑
明暗传灯录 ( 七 )
恒行直心 吹管数载 指不灵 唇不软 气尚短 音声终不绵绵 请于师 师曰 明暗对山流以此竹管开阔心胸 发菩提心 自利利他 无有他巧 用心直吹 接着示以楷 行 草 三种吹法 楷法端庄厚重 如临峰顶 气贯长虹 行法稍加修饰 若行云流水 似去还留 草法则绵绵不绝 不见首尾 酣畅淋漓 初习竹管当以楷法为基 直心为道场 一以贯之 假以时日 行草自具 切勿投机取巧 徒劳心思 为人处世亦复如是 切记 切记 僧肇法师 << 注维摩诘经>>有言 直心者谓质直无陷 此心乃是万行之本 直心诚实心也 发心之始始于诚实 妙哉 吹禅者当恒行直心 质直归大朴 大朴不雕 始于天然 得此嘉言 吾当常携力行 终生实践之
明暗传灯录 ( 八 )
返闻闻自性 初习竹管于回音大处 自觉余音袅袅 相传幽远 颇以为得 一日师至 请于师 师微笑 曰 初近音声往往为好 回音失真 心随音跑 不足奇耳 吾年少无知亦时为之 然音声之妙非此 先人习管 冬三九 夏三暑 数十载如一日 于自然界中择处而吹 大海边 瀑布旁 竹林里 河流处等等 迎风而吹 若能于此返闻竹管之音 何处来 何处去 来去无始无终 了知此音不离此心 此乃真音(心声) 也 渐渐心不散乱 念念住此 耳根圆通 昔证妙音 妄念不生 狂心顿歇 行走坐卧亦复如是 至此方得一处方便 少分妙用 切切 吾闻师言 如醍醐灌顶 身心轻快 茅塞顿开
注: 文中的 "师" 为 师父 明暗对山流四世 冢本平八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