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簫古調論壇 
» 遊客:  註冊 | 登錄 | 會員 | 統計 | 幫助

RSS 訂閱當前論壇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標題: FB關於傳承的討稐  
 
文松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861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6-6-19
來自 台北
FB關於傳承的討稐

愛心與耐心
今天手做一管降B松口,材料已經準備多時了,慢慢做,還是覺得很吃力!這麼厚重又長的傢伙,要將它剝理出裡面的一把簫,有點讚嘆自己走過這麼艱辛的路子!曾經實驗過到最長到GC(無接一管到底)的各種堅硬材料,這麼長的難度,做過已經忘記,如今重拾記憶,工具負荷不了,人也負荷不了,休息一下再與之拼博!
廖錦棟的相片。
讚   回應   分享
孟驊、何兆昌、賴駿宇以及其他 89 人都說讚。

周炎生 辛苦了!
7月29日 14:53 · 收回讚 · 1

陳潤德 辛苦了,期待...............
7月29日 17:43 · 讚 · 1

翁金山 銹鐵磨成繡花針。
7月29日 18:20 · 讚

陳中申 總是自找的!怨不了人!
陳中申的相片。
7月29日 23:09 · 讚

廖錦棟 以前是為開拓視野,創造一切可能,現在這是為受訂很久的作品,勉為其難再做,想想停止是正確的,已經不年輕了!
7月30日 9:15 · 已編輯 · 讚 · 2

Zhang Zhen 老师您是否有收的徒弟呢?
7月30日 10:11 · 讚

廖錦棟 技術都公開在網路上不需要收徒弟了,以後出書會更完整
7月30日 10:44 · 讚 · 4

廖錦棟 內徑貫穿,管胚粗成,刀子磨一磨擇時再戰
廖錦棟的相片。
7月30日 11:09 · 已編輯 · 讚 · 4

陳中申 理論永遠無法取代技術,徒弟還是應該要收,跟著看才學得到。
7月30日 18:50 · 讚 · 6

廖錦棟 當學徒跟著做耗費太長時間,學習者只要掌握關鍵技術就可以深入,必要時開個工作坊實作就很清楚

更重要的是要能吹好,吹奏水平多高,掌握技術後也就能做那麼高,檢驗的能力決定製作調整的方向,儀器是根據人吹出來的狀態顯現,吹奏不客觀,容易誤判需要調整的方向,即便一把理想的簫也可能會誤判還需要調整
8月1日 16:03 · 已編輯 · 讚 · 9

廖錦棟 降E管胚已成
廖錦棟的相片。
8月1日 10:14 · 讚 · 2

葉育銘 我也蠻認同陳中申先生的觀點,能夠傳承下去的不僅僅是技術,也許是精神或其他什麼的
8月1日 11:01 · 讚 · 2

廖錦棟 我的製作利用零散時間,時有演出,時有教學;備材、製作、細調...等都在不同地點與時間進行,並不連貫,松雲廬粗修材料,家中陽台是我的手作坊,房間兼用於頻譜分析,客廳修磨,工作地方很小很克難,沒有條件收學徒,台北居,大不易!

松雲廬若能設施成立工作室,可以住宿那就方便了!可惜那只是朋友所借用,臨時搭建的山寮當作交流處所,做能力所及的事,一切隨順因緣
8月1日 16:20 · 已編輯 · 讚 · 2

曾文宏 老師太謙虛了...其實很想知道的細調...但不敢問...您的專有名詞看不懂...歸一末學不懂...斜向運動口風操作不懂...線條操控、濃淡與沙啞純度等音色表情變化...尤其是在不同大小口徑的竹材中,順其曲線作出來的自然簫...其中的種種...沒有親身經歷老師的現場吹演說明...光是這點....名詞已經考倒末學了....也在製作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提問在網路...解釋也是很不容易明瞭。請見諒!
8月1日 16:19 · 讚

廖錦棟 [歸一]是製簫的關鍵技術之一,共鳴的關鍵,也就是將泛音列(多重的倍頻諧波)調整歸合重疊,重疊在一口氣之下,一個氣息角度多重氣流速度的氣息將這些歸合的泛音列同時吹出來,就是共鳴,每個音孔都調整到完整的共鳴深度就叫做[歸一]
8月1日 16:29 · 讚 · 3

廖錦棟 斜向運動口風是吹簫的技法之一,youtube有影片示範,也有神崎憲老師與我的深入討論,只要有心,很多海內外簫友都已經領悟!若只是盲目于名詞,或輕視名詞不深入了解,這名詞一點意義都沒有,它之所以出現只是為了方便解釋
8月1日 16:37 · 已編輯 · 讚 · 3

廖錦棟 想要當面深入了解也可以預約鍾點來學習,當面體驗示範與調整,也可以帶簫來比較分析,我台北工作室就是教學處所,不定期一對一教學,採預約制;松雲廬每週二下午三點到五點也提供免費交流
8月1日 16:44 · 已編輯 · 讚 · 3

葉育銘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堅持與考量,這是必須給予尊重的

也許有人跟我一樣,遺憾於沒有一個正統且系統由您手把手教導出來的傳承者......查看更多
8月1日 16:48 · 讚

廖錦棟 有心人在我網站與論壇的分享內容學習,已經實踐出滿好共鳴的作品,也有十年前陸續來向我買了些簫回去彷製,現在已經成為大師了!他的作品也受到熱烈愛用了,他也說是自己研發的,看得到的是我十年前的補土共鳴曲線,有了共鳴缺了共振多少人了解?對岸也有全面3D掃描拷貝的塑料版,台灣還代理呢!更離譜是還去申請專利,其結果退模誤差很大,上把手共鳴不理想,音準也有所誤差;更多人對簫性能的關注是可喜現象!但若沒用心深入專研,只企圖利益,是很難成功的!

當人無所求時,就有很強的能量來幫助更多人,人生短短幾十年,做些有意義的事,我會傳承完整技術給有德行的人,也需要具備足夠的吹奏能力者,能通過我考驗幾把不同階段的完成比例作品,可以明確判別出來差異的人,目前第一位學習製作系統的人是來自美國的Gary先生,陸續已經開始講過幾堂製作歸合原理與聲波作用點,也實例比對,等他回美國後取材試做,我再以其作品講解,並實際操作改善方法
8月1日 18:36 · 已編輯 · 讚 · 10

廖錦棟 松口降E歸合中...
廖錦棟的相片。
8月2日 8:50 · 讚

廖錦棟 https://youtu.be/UrDyN4ze_KM

文松手製降E松口試音
黑鐵刀降E調松口簫試音
YOUTUBE.COM
8月3日 11:12 · 讚 · 3 · 移除預覽

陳中申 每年開個兩次工作坊,每次5天。或利用週末週日兩天,連續或(不連續也可)三週。也可以辦。學員資格限定(演奏技術要鑑定),一期收5個人以內。如此應該可以傳承幾個。期待……
8月3日 11:18 · 讚 · 8

曾文宏 感謝老師的詳細說明...末學在您的文章及影音中獲益良多...學習是終生的興趣...製作是追求了解"為什麼可以這麼好?"...但末學不會為利而生私念...您曾說如果只是想吹...就普通一支就好...人生只有一次...末學是極其努力,為的是能夠盡己之力,傳以后人...每當有人說:老師,您吹的洞簫或其它樂器...續~
8月3日 18:32 · 讚

曾文宏 我都會說喜歡嗎?想學習嗎?我們來一起學如何?能有位國中生我把他送到國外學習長笛(在學校是梆笛學生)...我們幾位老師們,集資付費...因為他有天賦...現在在美國LA大學...也是我們的緣份...續~
8月3日 18:35 · 讚

曾文宏 末學年逾半甲...職於教育機關...想到的是台灣許多技術...都被失傳了...能學得任何心得收獲...是可貴的...更是可以傳給後代人來傳承...許多人會說不留一手...飯錢沒有...我們得人所賜,卻吝於給人...那就不適合為人師表心態了...陳中申老師約絡大10歲於末學...在台視五燈獎時...我國中畢業了...今天能在這臉書上...在廖老師的網頁中...獲得許多知識及技巧...續~
8月3日 18:42 · 讚

曾文宏 除了感恩~還要繼續努力...學習更精進的心得...記錄起來...有緣人...習簫傳緣...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在這裡末學是向老師您求益...也感謝您的指導...真的有人生大計...您必需把您的人生瑰寶...有計劃的有意義的...把它傳承下去...限於人事時地物...也就求得緣字~~謝謝!感恩~
8月3日 18:48 · 讚

廖錦棟 成就一切事都需有其因緣,如果說我製簫有所成就,是因為吹簫五十多年了,又在技術領域走過三十年,支持我的經濟基礎,也奠立製簫的科學方向,回顧一切過程,彷彿都是為簫的研究發展鋪路;我習慣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不仰賴任何人,無為而為,一切都秉持歡喜心,一二十年了!我盡心盡力的將心得分享,很多人不認同,以為我為了賣簫,用了什麼後製方法提高洞簫音色,我創立很多名詞,因為以前沒有這樣的簫,吹不出這樣的音色與變化,至今還有人仍不相信,也不影響我分享的熱情,持續在做;製作上漸漸也陸續有人追求這個方向,已經有所成,更多人重視洞簫性能,這都是值得慶幸的發展,因此我可以跳出來不需要再提供製作,專心做研發,或專心拓展吹奏簫藝,這都有很廣大新領域值得探索

我習慣走人少的路,台灣古調及彈唱等古老文化式微時,我努力發揚分享,也編寫成立台灣古調與傳心簫韻網站,應要求也無條件授權政府單位對海外使用,已經一二十年,漸漸月琴漸已成新流行,我專注在簫領域,如今製作也可以抽身了,我以自身修行簫道,是當今社會所急需的心靈良方,一切分享都是我親身走過,靈修才是人生的最大意義!傳承的事我心理清楚怎麼做,我的所有領悟絕對不會失傳,我本身從小傳承老一輩的寶貝,怎會將自己的心得體悟失落?!請大家放心!我一定無私傳承下去,只要是對的人我不收一毛錢,當一個人無所求時,天地都是一體的何況人類眾生
8月3日 22:41 · 已編輯 · 讚 · 3

廖錦棟 教學傳承不落入基礎教育,可以更有效率的方法,基礎的知識不需要我教,工具的操作材料如何準備與調整這些都容易自己體會,我希望對具有一定基礎的人,點破一切疑難,直接可以融會貫通;如果說修行的關鍵是開悟、證道,實修是自己需要走的路,上師教導的是關鍵的要點,不是陪著練,對的人幾個關卡打通,馬上可以突飛猛進,持續提供解惑逐步就可以進階再進階,不需幾年即可全盤體悟融會貫通原理,自己也可以開創新領域,我走了四十年,不希望後者也走四十年
8月3日 22:43 · 已編輯 · 讚 · 3

陳中申 說得很對 ,但孔子弟子三千,也僅得72高足,誰是材塊料,都是要學了才知道的。我教笛簫,也是如此情形。
8月3日 22:44 · 讚 · 4

Zhang Zhen 竹子本不是器。人也本不是有技能之人。竹材尚需千挑万选,挑选之后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器,成为器之后要有伯乐相中才可发挥其潜力。 传承就是发挥潜力吧? 而每个人都是具有潜力的。 祝福老师!
8月4日 7:34 · 讚 · 1

廖錦棟 學校的教法可以長時間培育,安排不同階段的課程,對象也是先遴選出適當的人才來教導,製簫材料則需要更嚴謹精挑細選,製簫工藝與技術不是普及的技能,它需要一定的手作靈活基礎,還有其危險性與需要細心手感,與及在吹奏與聲波原理的融會貫通,在學理上可以講解,但是否深入體悟需要具備物理基礎與儀表閱讀能力,還有實作連貫,操作上敏銳的手感,還有檢驗上明確判斷方向,這一切基礎的養成需要很長的時間,尤其吹簫能力養成最久,這些可以先在其他地方養成一定基礎

例如從醫師中訓練某種手術技法很快,SOP流程清楚即可實做;一般人要練到拿手術刀,讀懂儀器,距離很遠的!那是需要先有醫學院的建構基礎
8月4日 8:49 · 已編輯 · 讚 · 4

廖錦棟 有的人想學祕招或是配方數據,認為只要我願意公開大家就可以馬上會了,可惜我只懂從原理上著手,沒有捷徑,還是一管一管判斷,慢慢手磨歸合多重聲波,我的任何一把作品都可以量出數據,卻是沒有一把一樣的!以後我教的也是根據我的判斷方法,一步一步歸合,體驗歸合中音色的豐富增益過程

是可以廣納有興趣的來學習,教大家容易聽懂的內容,玩玩DIY樂趣,從樂趣中進階,逐步加深後,再補充學理與儀器應用
8月4日 10:46 · 已編輯 · 讚 · 5

林𩇧 很羨慕台灣的環境,不論是竹材或製簫師的水平都高得很,如果有研習班的話一定會飛來學習!
8月4日 9:22 · 讚 · 1

曾文宏 感謝老師您的指點迷津,也讓末學得以再清心霧看見晨光。感恩銘腑!祝福~
8月4日 19:39 · 讚




平生鍾愛風流古
會曲知音絃管鳴
淡看人間名利事
琴書山水寄閒情
www.donsiau.net
2015-8-17 20:13#1
查看資料  Blog  發短消息  頂部
       


  可打印版本 | 推薦給朋友 | 訂閱主題 | 收藏主題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4.1.0  ©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63678 second(s), 7 queries

所有時間為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5-8-16 12:32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臺灣古調 - Archiver - WAP